关于转向灯的思考

反正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奇怪的标题,但是今天中午游泳的时候,我确实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思考的由来是今年1月底我去美国旅行的感悟,这次去美国在美西十来天就开着一辆在SFO租来的迈锐宝在几个城市和国家公园来回穿梭,不得不提这个在美国开车之爽,和在国内开车是2个体验。

在那边基本上你就认着一条路无脑踩油门直开就行了,大部分情况下是不会有人别车的,拥有路权意识的国家开车就是这么爽,也因此经过了开始的小心翼翼阶段后,开始肆无忌惮的飙车了,刚好2个人,路上经常可以进到Carpool的道路开(在美国尤其以SF和LA这种城市周边的高速公路有专门给一辆车超过2个或者3个人以上的车辆,或者交了钱的车跑的快速车道,本质上是鼓励更多人共乘提高车载率,跟环保什么的多少也有关系),开得更快了。

那天晚上我们从海豹观景点一路沿着1号公路南下,准备去LA市区过夜,当晚住宿其实没有提前定,本来是打算在Solvang或者圣巴巴拉停留的,后来因为发现通行速度实在是快,并且第二天打算在LA多逛逛,所以在Solvang逛完这个欧洲风情的小城镇后就一路要杀到LA了,路上下了山到圣巴巴拉的时候就想起来打算拐去Gelson’s买点吃的,然后就是在我到了Gelson’s外面路上的时候,我发现到了,就直接右拐进去了,此时右后方就发出一阵奇怪的声响,然后一个小哥骑着自行车上来马上质问我说他没有看到任何转向灯。重复了好几次,我愣了一下后确认下车确认他有没有问题,当时是他及时刹停了,我连忙和他say sorry,然后他一转刚才质问的态度,马上跟我说兄弟没事了,然后跟我解释,他说他是一个很棒的自行车骑手,他很快反应过来了,说他没有事情,我们就交流一下他就走了。

这件事事后我自己得出了几个结论:

  1. 转向灯在美国路上尤其的重要,因为大家的车速尤其的快,且路权意识特别强,你不打灯直接转很容易出事故。这点和在国内开车天壤地别,在国内大部分老司机变道过湾几乎不会打灯的,我记得我刚买车那会,我的车还有变道辅助系统,也就是你变道你不打灯方向盘会在你强行变道的时候把你拉回来一点,就是给施加一点阻力告诉你要打灯才能变道。我还记得当时我朋友问我为什么变道要一直打灯。现在想想转向灯在国内的用武之地小太多了,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对方车速、车身姿态来确认他要变道,有一种车身姿态语言的无声交流。毕竟车这个东西原产于西方国家,基于他们社会和大家的习惯下产生的自然需要转向灯告诉大家我要变道转向了。我觉得当时我能打灯无论如何能让小哥提前知道并提前规避
  2. 后视镜的重要性,其实打灯我觉得不是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个后视镜视野太早了,这辆车左右后视镜放大倍数太大,导致两侧存在很大的死角空间,经常要探头缩头的看,这点真的是教训啊,后面从LAS去布莱斯国家公园的高速路上我也是因为这个连变2道以为没车的情况下差点撞上后方来车,那位女司机反应不可谓不快,马上急转打到左侧应急车道上去再回来,一路烧胎,颇有点速度与激情的feeling了,她马上油门一带就走了,留我在那后怕
  3. 南加州人的热情,以前高晓松在晓说里有提到这点,真该庆幸自己是在南加州遇到这档事,要是在Texas之类的州,有可能没啥好果子吃,南加州在城市里的人确实非常的热情,和纽约完全是两个样子,至于乡下道Utah之类的地方也都蛮好的,当然那可能跟去的地方在旅游景点范畴有点关系。总而言之LA的人感觉都挺友善的,在SF我们出去City Walk了一天,一路上遇到的人,不管是晨跑、遛狗之类的,都挺热情的Say Hi

总而言之,很多东西它不是换个地区或国家就能适用的。就好比以前我从澳洲回来后我就一直觉得为什么我们在一些行人较少的路段的人行道不能做那种行人按一下一会就可以通过的那种机制,而是固定死的周期红绿灯,我觉得在一些路段这样设置是合理的,但是在大部分路段不行,因为我们的行人数量足够多,这个本身也是国情或者社会形式不同,所以很难把一个东西硬套,很容易水土不服。

这或许也是旅行的意义,开阔眼界,带来更多的思考方式和方向,本来打算分享一些相关的照片的,但是数据线被拿走了,改天我整理出来,写一些关于去美国旅行的一些感悟,我觉得我再不写,很多东西就要忘记了




    Enjoy Reading This Article?

    Here are some more articles you might like to read next:

  • MCP鉴权
  • MCP之于HTTP
  • 【Iter-X】 79/100days
  • 【Iter-X】 78/100days
  • 【Iter-X】 77/100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