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六年技术逐梦
Expedition 33里,我只剩下最后的2年可活了。这个游戏给我很多感悟,也进一步催生了这篇文章,以及后续的几篇文章。各位看官图个乐
2009-2014
09年我读初中,在一个小地方,在此之前电脑于我就是玩游戏的。但是那一年我意外的接触到了一群黑客,当时还是在QQ群+论坛唠嗑的,我认识了天南地北,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在读大学,有的已经工作了。当时我喜欢在群里和论坛里和别人唠。我也学了一些技术,但是我底子太菜了,经常都学不太明白。
当时流行收徒这种东西,很多免费的。我记得我好像还找了一个广东的人想学习技术,不过印象中没多久就在群里吵没了。后来有个直到现在都很要好的朋友出现了,我们会通视频,也会聊天,从个人情感到技术话题。我们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那个年代网络交友或者网恋都刚刚兴起,倒也没那么多骗人的花把戏,更多还是真心,哪怕相隔千里都没见过的人,只要聊得来,就可以成为网友。
那是个很奇妙的阶段,一切对于我都是崭新的。我们捣鼓灰鸽子,研究暗组工具,玩逆向等等,我技术很菜,但是我的视野被扩宽了,小县城的我,开始对互联网心向往之。
于是,在接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情况之下,我依然决定去读中专,去学计算机。没错,我就是很早开始独立,思考和决定自己的路,也很高兴父母哪怕万分担心也依然遵循了我的选择。
我开始了在中专学习的日子,然后我慢慢开始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这里充满了上不了高中的人,我不是成绩论者,但是我依然能看出人的综合素质差异,虽然如此,我还是在这里呆了一年。直到第二年和我同个县城且同宿舍的人跟我说他下学年不去了,当时我也果断的决定我不去了。那天我从房间出来到客厅和我爸说我要回来读高中,当时他那充满复杂情绪的表情,我至今记得。
在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之后,我在别人已经开学了几周之后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了高中。我还记得那天老师介绍我是插班生之后,我坐到最后一排,下课后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围了过来,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好奇,但是我有点受宠若惊。
整个高中生涯我都是充满了反叛心理和个性行为,夹带了一丝对当下以及未来的思考,不爱在课上听课,喜欢回家自己学习。高中发生的事情可太多了,我经常会做很多那群按部就班的高中生不会做的事情,我会淘宝购物,我给同学买雅马哈,我请假回家抢双十一双十二红包,我带iPad上学给别人拍照,和同学玩智力游戏,我给同学们剪辑毕业视频和制作实体相册,淘宝买过期商业杂志。我还记得当时班主任会让我们轮流写一本班级日记,我记得到我的那天我洋洋洒洒写了不少,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原文不记得了,但是意思记得):我将高中看待成人生的一段经历。并不是非读不可,只不过当时的我,只是单纯的想上大学学计算机。
高中时光是我挺快乐的一段时光,但是我一点也不想回到过去,因为我讨厌应试教育。我在大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有过一两次梦到回到学校的噩梦,足以看出我内心对应试教育极度反感和不适,我是一点也不喜欢回到学生时代!
这五年的经历,其实挺多的,还记得当时我会骑山地车去70公里远的地方,也开豪爵(一种摩托车)跨过70公里去市里,就是瞎逛然后再开回家。记忆总是这样,留下不多,但是你慢慢漫游思绪,却又能回想起很多片段,人类的记忆模式真的和大语言模型是一个可以简单类比的东西么?
现在回头来看,年轻的时候就是高兴的耍,多交朋友,并且与聊得来的人值得保持长期联系。尽早独立思考,自主决定,在身不由己的随大流中,也要保持个性,一直很酷下去,这就是我认为的年轻人应该有的活法。
2014-2018
上大学了,巧的是离我以前读中专的地方就5公里。
一切都是新奇的,我虽然是I人,但是当时我早到后,很E的帮助后来的同学搬行李,介绍和攀谈。后来机缘巧合居然被选上当班长,也是一个很奇妙的经历,尤其是你是一个不爱向上管理的班干部,在面对辅导员等角色时,总是和其他班干部不太一样。
还记得当时会花很多时间在图书馆,甚至还会去通宵自习室,虽然实际上我也没学出什么。我也会和舍友打求生之路到凌晨,叫外卖一起吃的场景至今记得。
我依然不爱在课上听课,只会自己学我感兴趣的技术,我还记得当时我知道我们学校有限的名额去参加CTF比赛的时候,已经被老师分配给和老师熟的同学时,我直接打电话过去找一个同学要名额,说我想去。现在想来真的是很莽的一个行为,现在的我能否做得出来?不过我很佩服当年的自己,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勇敢的去做一些哪怕看起来有失礼数的事情。
其实大学生涯的前一半,我觉得都像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样,生活也是差不多,上课,参加社团,图书馆,操场…但是在下半程,一切天翻地覆。最后的一年多我就没有在学校了,我出去和别人搞事情创业了。我几乎和校园生活隔离了,等到最后一个学期回学校,我开着新买的车回去的,当时的自己,有点飘。
毫无意外,毕业之后我和两位同学创业了,我们做的是定制服务,直白一点就是做外包,有客户有单子,也租过办公室,还请过3名员工,自己做过申报,自己开过票…基本上创业该体验的我们都体验了,然后,我们倒闭了。一个是这个行业已经是赚冥币了,基本上也是出卖自己的时间精力换钱,并且没有什么规模效应,当时我们一直想做自己的产品,但是因为太缺少经验了,至死都没有拉出什么像样的产品。
现在回顾一下这段时间,美好又苦逼的大学生涯,实质上我不是很享受,至今感觉当时过得很励志,不是我想要的,很多事情也身不由己,没有掌控感。不过后来的魔幻历程也揭示了,大学应该是一段该放开手脚,有机会就去冲的时间段
2019-2025
毕业即创业,相信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现在的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经历。这边稍微说一点关于做项目,我的个人观念和经历:我觉得每个人在这个商业社会里都有自己的处身之道,说白了就是你的优势所在,你有什么可以被别人利用的?想明白这点,就可以很好的借此指导自己。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个太功利,那是另一个角度的问题,这里不想探讨。我长期对于技术是以兴趣驱动的,当年的种子现在开始成长,并持续开花结果,我在与人连接的关系中,表现出一个对于技术极为擅长的人,因为有人需要这方面能力的时候都会来找我,看看我能不能做,恰好我又是涉猎比较广泛的人,因此我经常可以帮人解决他们的问题,这就是我的处世之道。如果你不是因为兴趣驱动,而是金钱驱动来做这件事情,那么有可能你会很痛苦,所以,我觉得应该回归最本源,问问自己喜欢什么,可以为了什么长期坚持?也有一种很神奇的现象,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是向钱看的,他们做什么无所谓,但是他们一生都在追逐钱的路上,我相信这也是一个大社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缩影,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出发点,至少他们对于钱是有极度渴望的,欲望是一个好东西,如果能正确导向并善加利用。
好了,书接上回,我们倒闭了,从员工到办公室,从团队到公司都清出了。我们三人自此各走一方,各自发展了。这是明线,暗线待未来有机会开个付费专栏专门讲讲这些年的一些好玩的。
我随便到一家公司干活了,虽然创业了几年,但是我对于技术的热爱没有消退,日常依然有持续在把玩一些技术。在A公司做了一年,我就去了一家做CDN的B公司,这家公司算是给我带来很大成长的一家公司。
我个人的信条是:我一直坚信,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哪怕是一时的失意,也不会掩埋你的锋芒,坚信自己并持续进步,机会来临那天牢牢抓住。
人生中总有那么几个人的决策会改变你后续的人生轨迹,我在当时是遇到了,我也成功在公司B就职。以前我玩的是几台物理机或云主机,现在玩几万台,也从2c4g、4c8g这种规格上升到32c64g、64c128g这种规格了,为什么总说平台重要,因为平台能让你见世面,能玩更牛逼的东西,你对着10台机器讲分布式,讲大数据,讲微服务么?因此我也开始接触微服务、可观测、大数据、分布式这一系列东西,也开始从应用层的CURD下沉到操作系统级别和网络级别,虽然称不上专家,但是却有实打实的经验,远不是原来理论学习可比,这也是我想要的,因为在企业规模不够大的情况之下,你是无法玩到这些的,毕竟在创业中能杀出来最终做到这个规模再反过来去聘请各垂直领域专家的,实属少数。
直到22年12月ChatGPT出来之后,在23年,我开始了解并学习LLM相关的知识,依然是兴趣驱动,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从不相信应试教育,但是相信学习的力量。我认知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是不限制学科的那种学习,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度过的,主动或被动的接收着新的事物。只不过不多的人能做到主动自发去刻意学习。更遑论一天工作下来身心疲劳之下,奶头乐一下或许是更加正确的选择。
也就是23年开始我就陆续学习AI相关的知识了,我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擅长的东西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我知道我很难做模型层的东西,一是学历不足,这个尚好,另一个更重要的是没有平台,要知道以大语言模型为主的AI时代,大字就是个人无法跨过的槛。原来的神经网络尚可自己在消费级显卡上训练一下试试,大语言模型上参数级别的已经是个人难以轻易承担的了,这也是未来科技界AI这块会越来越集中在几家头部的公司,大概率很难做到技术平权了,相比互联网来说。因此对于模型层是特别难冷启动的,那机会自然是在门槛更低的AI应用层。
我开始参与开源社区,开始大量摄入AI咨询,要了解一个行业,首先一定是大量摄取相关的知识,面够广之后,就可以针对某些方面去深入了。LLM还不同于其他传统领域的学习,有一些专业方向,你买几本书快速过完就可有体系化的认知,而LLM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很多信息都是碎片化的,至多就是论文、文章级别的。这是缺点,但是对于擅长学习或者坚持学习的人来说,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我很高兴自己先上车了,不管我最终可以驾着这辆车驶向何方,我已经握上方向盘,踩上了油门踏板。
于是24年我到公司C了,这里有玩AI的机会。在这里确实我确实有机会玩一些AI,并且相对开放,足够我施展一些想法。此时我仍然坚持做着开源,开源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和朋友,我相信我还会在这个道路上持续走下去的。事实证明开源再次给了我机会,25年,也就是今年,也就是在写下这篇文章的这些日子,我准备去到公司D了,是一家大厂,因为开源结缘,也因为我个人的积累和项目经验,我要到了这家或许别人一毕业就能进去的公司,我一步一步慢慢的爬上来的,我也进一步坚定了,自己摸索出来的方式和习惯是完全可行的。关于我的方式和路径,会有专门的文章来分享的,因为我相信太多心中仍有远大志向的普通人,会需要,不只是需要里面的一些方法论,更需要的是来自同行路上的一丝鼓励和肯定。
当下
洋洋洒洒写了一通,更多是用timeline的方式过个流水线,并且很多也没经过深思,只是想到了便说,更多也是集中在关于自我超越,关于兴趣,关于技术,关于事业,缺少了生活中的一些信息,比如我遇到我心爱的人,我们养的猫,我们cozy的家,我们走遍了几个国家的事迹等等。这明显是我的一个思维缺陷,我是一个workaholic,我太重于自我和事业,我经常弄丢了很多其他东西。或许我究其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到死都不一定能追求到。我觉得活在当下,珍惜身边的一切,这句听了耳朵起茧的话,却也是一句很深刻的话。这7、8年来,我确实在学会如何生活,我相信过段时间,我会提笔写一下,这些年我的生活是怎样精彩的过来的,拭目以待。
Enjoy Reading This Article?
Here are some more articles you might like to read next: